这重水下“巨幕”,为鱼儿拉起温暖屏障

今年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二十周年。这一理念深刻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,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。让我们踏步清水江畔,聆听一场关于人与自然的温暖奏鸣曲。

鱼类繁殖的“低温水”困境

国家电投五凌电力三板溪水电站大坝前,一排200米橙蓝相间的浮箱横贯江面,浮箱在水下悬挂着高160米、宽400米的隔水幕布。这重隔水幕布,缘于一场关于鱼类繁殖的“低温水”困境破局战。

三板溪水电站建库后,水库水温呈稳定分层,表层水温25℃,而底层仅有8-10℃。水库深层低温水下泄导致4-5月下游水温低于鱼类产卵临界温18℃,造成浮游动植物种类减少,鲤鱼、铜鱼等关键鱼种产卵期推迟,种群数量下降30%。长江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,亟需一场“升温革命”。

柔性隔水幕墙的“跨界智慧”

如何治理低温水?传统方案如拦截坝、叠梁门耗资巨大且效果有限。国家电投五凌电力三板溪水电站历经十多年探索,最终于2013年突破性融合“深海渔网+悬索桥”理念,首创柔性隔水幕墙技术,为全球已蓄水高坝低温水治理提供全新方案。

该项低温水治理工程将水利工程与海洋工程、桥梁工程技术跨界融合,采用高强防水柔性布作为幕墙主体,通过两岸索塔、浮箱系统实现随水位自动升降,形成 “深水地锚 + 索塔浮箱 + 柔性幕布” 的复合系统,可精准调控过流高度,既不影响电站发电,又能动态改善水温,实现 “动态治水” 突破。

生态与经济的“和谐共鸣”

这道水下“巨幕”,最终于2023年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,为下游水生动物拉起温暖生态屏障。试运行期间,幕墙使下泄水温最大提升4.5℃,5-6月鱼类关键产卵期升温1.0-1.8℃,5月水温达18℃以上,满足鱼类产卵需求。

三板溪低温水治理工程,打破了“环保必亏”的认知,作出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“双赢答卷”。五凌电力三板溪低温水治理工程“深水柔性幕墙技术体系”获得了36项专利,为全球300余座同类高坝提供可复制经验,为全球已建水库生态修复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